盛夏时节,漫步在宁陵县柳河镇成楼村的“和谐友谊路”上,道路两旁寓意深刻的“石榴同心树”枝叶繁茂,村民们在点缀着民族团结标语的“团结庭院”里闲话家常,温馨融洽的场景处处可见。
这个拥有6.64万人口、其中少数民族3569人的豫东小镇,近年来,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深入挖掘本地宝贵的“红色基因”,走出了一条“红色文化引领、多元融合驱动”的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子,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这片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绚丽绽放,先后荣获“省中州名镇”“省首批乡村建设示范乡镇”“商丘市首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”等称号。
红色根脉,铸牢团结之魂
柳河镇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,深深植根于一片红色的热土。这里是宁陵县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,“千里跃进大别山之柳河破击战纪念园”更是铭记着光辉的革命历史。镇党委敏锐地抓住这一独特优势,将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紧密结合,开创了“红色+民族团结+N”的实践路径。
镇党委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列为“一把手工程”,纳入全年计划,成立专班推动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党员干部教育的“必修课”,通过系统学习,讲红色故事、讲新中国发展历程、讲民族团结进步政策法规蔚然成风,爱国情怀和民族政策深深融入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心中。
文化浸润,搭建交融之桥
走进焕然一新的柳河破击战纪念园,“一街一园一廊一厅”的精心布局,69处图文并茂的宣传版面和吊牌,无声诉说着革命战争年代的浴血奋战和爱国统一战线的伟大力量,也生动展示着民族团结的佳话。这座精神殿堂开园以来,已吸引研学团队100多批次、逾3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,成为凝聚各民族情感、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阵地。
在成楼村,“和谐友谊路”不仅仅是条路,“石榴同心树”也不仅仅是棵树,“团结庭院”更是一个个温馨的公共空间。它们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,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的生动载体,让抽象的“共同体”理念变得可触可感。
创新载体,唱响同心之曲
如何让民族团结的理念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?柳河镇的回答是:创新载体,寓教于乐。他们充分利用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以及传统节日、重要节庆日,组织开展了演讲比赛、歌咏比赛、广场舞大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100余场次。大家在同台竞技、同歌共舞中,潜移默化地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。
一支名为“红石榴”的法律援助小分队活跃在基层一线。他们深入校园、走进企业,化身党的政策“传声筒”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民族政策法规,讲述真实的民族团结故事,及时解答群众疑惑,架起了沟通理解的桥梁。
网格连心,织密服务之网
柳河镇深知,民族团结的根基在基层。他们创新地将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。建立了“党建+网格+大数据”治理模式,将全镇27个行政村精细划分为27个由党支部统领的大网格,并探索“1+3+N”网格管理体系。这张细密的网,精准覆盖到各族群众,确保服务无遗漏、沟通零距离。 每逢国庆、春节等传统节日,融情联谊活动、义写春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网格中温情上演。各族群众相聚一堂,其乐融融,在交流互动中加深了感情,促进了和睦相处。
产业共兴,铺就富裕之路
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础,最终要落脚在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上。柳河镇坚持以红色文化为引领,大力发展特色产业,精心构建了“东西中三园”的产业发展格局。更令人称道的是,他们深化拓展“同心圆·共发展”活动,组织民族聚居村与周边村实行“一对一”“一对多”结对。
通过这样的精准结对,各族群众得以“同学技术、同提技能、同兴产业、同促就业”。大家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在乡村振兴的宏大画卷上共同奋斗,共享发展成果,真正实现了“共同团结奋斗、共同繁荣发展”的美好愿景。
从革命烽火中走来的柳河镇,正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磅礴力量。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党群同心、干群协力、各族交融的美好图景日益清晰。那一条条“和谐友谊路”、一棵棵“石榴同心树”、一个个“团结庭院”,不仅是柳河镇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注脚,更是这朵“民族之花”在红色沃土上绽放的最美姿态,芬芳远溢。
来源:今日商丘